首页 独家 > 正文

环球要闻:摄影中的存在主义

2023-03-10 16:52:17 哔哩哔哩


(相关资料图)

之前说过,摄影是主观表达,很少表达客观。在看过郑知渊的照片后,发现这两者界限有时模糊不明。自从文艺复兴以后大多数绘画都以透视法为基础进行创作。认为更符合人眼观看习惯,是客观事实。不得不说,科技的繁荣也造就透视法的应用,每台相机开机就符合透视原理。但是这种客观是一种虚假的客观,使人困在机器编织的谎言中分不开身。另外,还有中国古代山水画,画面中每一处山体都细节丰富,仔细观看会发现并不符合透视原理,但是仍然不妨碍阅读,因为人眼的聚焦是上下左右来回游移的,基于这个特性,一张照片不符合透视反而会更客观,因为还原了人眼观看事物的方式。反过来说,正是由于透视法使得人与世界分割开来,事物不再是他本来的面貌,事物被放在一边或者近于虚化,沦为为主体服务的工具。从此,事物以一种割裂的状态被注视,被审判。透视作为事实,他是客观的。但是如果把他作为法来进行创作,法具有支配性,强制性,反而是不客观的。观看本来是主观的,观众想看哪里就看哪里,但正是由于人眼聚焦方式,呈现在照片上反而是客观的。

随着科学的发展,各方都开始对世界持怀疑态度。树木的生长,人类的起源,鸟类的飞翔。等到了解到这些以后有人会告诉这就是知识,逐渐的,我被建构起来,另外一个我消失了。就好像小孩看到一个带有靠背并且四条腿的木制物,只是记得他的形状质地,很难用言语表述。这个时候,他的妈妈会告诉他那叫椅子。从这个角度看,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建构者。我以为我看懂了照片,实际上是我看懂了拍摄人预设的一个知识,我不是在看照片,我是在用我的知识跟拍摄人的知识做连接,画面拍了什么其实我并不关注。假如我知识储备不够,解释不出照片背后的隐喻或者象征,我就看不明白。知识给予照片意义,照片是知识的,而不是视觉的。通过知识去理解照片,而不是单纯的靠视觉,这样看了等于没看。建构后的我自大自恋,事物被冠以名义,被赋予意义。情绪能够左右事物,但是却忽略了事物本身,虽处在事物之中,却从未关注过事物,只关注过自己。很显然,这种观看方式并不是双向的,还是自己与自己对话,是单向度的占有,事物没有展现他的原貌,外部世界也只是作为内心的投射工具而已。

在哈姆雷特中,王子这样说道:把动作和语言相互配合起来,特别要注意这一点,你不能超越自然的常道,因为任何过分的表演和演剧的原意是相反的,自有戏剧以来,他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。优秀的演员能将技巧隐藏起来,越是有精湛的技巧,越能表现自然。自然到感受不到他的演技,或者说到处都是演技。在学习了很多知识以后,把自己隐藏,少一些干预的成分,把刻意转化为无意,削弱个人意志。这并不是忽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,相反,更能说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。因为人与事物的关系在不同空间中体现。刻意的展示自己的情绪有无病呻吟之感,事物不会随自己而变化,那只是脑中臆想。MOMA在展览威廉埃格斯敦的照片的时候,观众问摄影师为什么要拍这些?他说我拍他是因为他在那儿。他在那,这就足以。像喜怒哀惧一样,本能的去观看。王小波在他的三十而立中有过存在之烦的想法。春天里,一颗小草生长,他没有什么目的,风起时,一匹马发情,他也没有什么目的,草长马发情,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,这就是存在本身。

另外,存在本身没有色彩,就像想爱想吃是客观存在的,不会随意志的转移发生变化,是创造动力的来源,是文明的发源地,是罪恶的起点,是真理。他是那样不偏不倚,以至于从任何一方偏移过度都会带来不利影响。“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。人能从毁灭里得到一些快乐,但是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带来的快乐相比。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,毁灭则有他的极限”。一切自由的结束,都是一切自由的开始,不能以失去自由为代价来获取自由。相反,限制行为,钳制思想,制造一座乌托邦。个体的差异消失,群体的尊严大于个体的尊严。“在热寂之后,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,如同一个银元宝”。既然不能把每个人变成聪明人,就把他们变成傻子。既然不能把每个人变成有钱人,就把他们的财富掠夺一空,像银子一样,通体温度相同。STAY HUNGRY,STAY FOOLISH,就好像在说,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弗乱其所为。只能说说这句话的人很无知,用这句话的人很聪明。

为此,我觉得我的摄影需要改进。总原则是:像小孩一样,以纯粹的视角观看事物,做到真正的看到,而不是概念上的看到。各个事物都是平等的,没有优劣之分,对他们不做价值评判,不引导视线。只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,让他们被确立。第一,选择更小的光圈,保证事物的细节。第二,尽量晴天拍照,这样空气透视能降到最低。第三,使用正面光拍照,保证事物受光一致。第四,使用移轴镜头或者梯形矫正,淡化湮灭点。

【摄影构图】用千元机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?_哔哩哔哩_bilibili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meirong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